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新技术如何赋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?
今年4月,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AI助手“智慧小业”上线,高校学生通过手机或电脑浏览器,登录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,输入学信网个人账号即可使用。“智慧小业”可以依据毕业生对工作地点、行业领域、薪资待遇等需求,为毕业生提供岗位精准匹配推荐、生涯规划、政策咨询等个性化、智慧化就业服务。数据显示,“智慧小业”累计服务用户3.3万人、实现问答交互超7.7万次。

“教育部全面推广、智能化升级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,组织实施‘共建共享岗位精选计划’,完善归集发布机制,加大与社会招聘机构和各地各高校岗位共享力度。”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相关负责人表示,截至目前,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已面向2025届高校毕业生累计举办线上专场招聘111场,汇集发布共享岗位超2000万个。
面向社会需求相对不足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,如何帮助其优化知识与技能结构,精准匹配企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?教育部加快推进就业能力提升“双千”计划。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区遴选了33个实用紧缺专业的138门一流课程和应用技能型“微专业”等1455门优质教学资源,围绕人工智能、低空经济等12个急需紧缺领域的60个重点方向,建设“微专业”和职业能力培训课程,全国高校共设置2025届毕业生修读的“微专业”2654个,修读毕业生7.4万人。

调研发现,一批高校“微专业”就读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明显提升,超过八成参与“微专业”学习的毕业生表示,通过学习补齐了知识和能力短板,提升了就业竞争力、为最终落实去向提供有效帮助。